杨旺:林丹和他的“林丹精神”

2014年10月04日09:13   体育专栏  作者:杨旺  

  毫无疑问,林丹在仁川亚运会的这枚金牌,足以写进中国代表团含金量指数的TOP10。反思妖刀林丹的成长轨迹,你会发现一个特点:和李娜式的逆生长相比,出身于举国体制的林丹,无论是渐变方式还是成绩轨迹,都相对柔和一些,也更具普世和垂范价值。

  当外媒问及2016年里约奥运会这个话题时,新科亚运会男单冠军林丹会语气坚定地吐出“TOKYO”这个词汇(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)。丹总的英文吐词未必如传说中的字正腔圆,却透着一股“霸气侧漏”的力道。这个32岁的男人,正日渐书写着中国体育历史上的传奇:他如李娜一般逆生长,用56个世界冠军继续倒逼体制;又如同贝氏弯刀,久而弥新。

  而和上述相比,出身于举国体制的林丹,无论是渐变方式还是成绩轨迹,都相对比较柔和,也更具有普世价值。

  【敬业】和那些终日早出晚归,挥汗如雨,打坏球拍无数的队友们相比,林丹确实应该被归于不安分的类型。他视各项条令队规如无物,沉溺于自己和谢杏芳的小天地。他长袖善舞于片场和商业代言,每每大赛前的发型、纹身、肤色,甚至比他的成绩更受追捧,他还有在大赛前玩失踪的传统(上一次是8个月,这次是247天)。但即使最资深的“林黑”,也无法否认一个事实:在训练场上,他总是如同标准的林氏头顶劈杀直线一样,质量精准。只要看看那些逼近退役的选手们日渐隆起的肚腩,你就知道他那线条精致的古铜色腱子肌下,付出了多少汗,多少泪。我曾现场观摩过林丹的某个训练环节。那是一次大赛前的封闭集训中,作为带头大哥的他,找来几个小弟训练课后加练,输者以做俯卧撑作为惩罚。刚开始几个,他还会勉励对方,“打得不错再来”,“自己打得好,也要允许别人打得好”。但真正看到对方始终目光游离,无法专注的时候,林大腕火了。在他水银泻地一般的话语中,我提取了一个应该给年轻人的格言警句:你以为你在敬业,其实是在用时间填充你的生命,你没有方向和质量!

  【目标】当一个苦哈哈的明星抵达无限风光的险峰后,下一个追逐的目标是什么?李娜们选择的是见好就收,费德勒会看着自己优雅地老去,而林丹呢,则如同登山家们,不知疲倦地朝着下一个山峰攀登而去。赛场上,他一次次让李宗伟们黯然神伤,让谌龙们在自己身后疯狂奔跑;赛场外,他并没有复制前辈们的道路,而是挖掘自己的潜能,挑战了一条类似于贝克汉姆的多元化发展道路:客串记者,参加综艺节目,飙车,办咖啡屋,创立服装品牌,写自传,拍写真。和那些专注于眼前利益的人相比,林丹更看重的,是这项赛事的推广。“他知道自己肯定无法得劳伦斯奖,但还是在备战奥运会的间隙抽时间来到了伦敦。吃着盒饭,忍受着人们异样的目光,看梅西们鱼贯而出,为的是让人们知道,这个世界上有羽毛球这个项目。”林丹的前经纪人梁女士说。

  【风范】在羽毛球场,林丹有一种独自上场的孤傲劲儿。这不仅体现在他的成绩,还有所他置身的氛围。在他的团队中,那位总喜欢唱《红旗飘飘》的教练,并不仅仅是文艺范儿,骨子里,他对金牌和团队利益有着近乎本能的渴望和攫取。为此,他会和国际羽联斗,和裁判斗(还没有出场前,他就散布自己在做运动员时遭到错判,韩国裁判水平比较“高”等论调),甚至和空调斗。当中国男团罕见地在决赛中不敌韩国队的时候,他和队员们都把怒火对准韩国产的空调。在这个时候,只有林丹成为为数不多的清醒者,他会称赞对手的伟大,承认世界各国都在提高,并委婉地提醒中国羽毛球队“必须要创新。”

  确实,对于赛场上不择手段(甚至为了出线在奥运会上假打,在各大比赛中退赛等)的羽毛球团队来说,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,不是一块块金牌的累加来证明存在,而是要解除一次次被剔除出奥运会大家庭威胁的巨大紧箍咒。这其中,重拾人们对这个项目的信心,加强项目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推广,以及对这项体育运动发自内心的尊重,是重要前提。

 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林丹所说的学习“林丹精神”,显得尤为重要。

  (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新浪网立场。)

文章关键词: 林丹 羽毛球

分享到:
保存  |  打印  |  关闭